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在新冠病毒肆虐的2020年,失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随着病毒的蔓延而影响人们的生活。今年,中国提出“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的主题,希望通过弘扬心理健康工作者的抗疫精神,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精神卫生工作中来。
精神疾病患者不仅在思维、情感方面产生障碍,严重时会被监管,行为不被社会接纳。但很多人却因此而对精神疾病患者产生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他们的行为是怪异的,不正常的,比如常常看见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表现出回避、淡漠甚至是嘲笑等。对精神疾病患者产生排斥心理,甚至是歧视。
正是社会上这种态度,让不少精神疾病患者产生严重的病耻感而不愿意就医,即便是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痊愈后回归社会时,也屡受排斥。小编的一个朋友,此前得过抑郁症,在较长一段时间里过着平静的生活,最近频繁失眠、头痛,身体脏器检查均无问题,她怀疑是抑郁症复发,但是没有勇气去治疗,原因是单位同事对正在接受抑郁症治疗的同事存在偏见,认为那是一种矫情、借故减少工作,更担心因为病情而失去这个得来不易的升职。
其实,抑郁症不是作,也不是矫情,它是一种很难自愈的情绪障碍,是大脑内部出了问题。抑郁症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每一个普通人,如果多认识一点精神疾病,或许世界也会变得更加温暖一点:
◆ 抑郁症≠软弱
抑郁症是疾病,而不是性格弱点。他们需要的是真诚的沟通与帮助,我们应当只倾听不判断,并主动提供支持。
◆ 抑郁症≠心情不好
抑郁症是发病率最高的单病种精神疾病,最严重时可导致自杀。
◆ 全球不足一半患者接受有效治疗
在一些国家中仅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有效治疗,其中,缺乏训练有素的卫生保健人员、社会对精神疾患的歧视等因素影响有效治疗。
◆ 多问问“你还好吗?”
抑郁症患者在寻求正式治疗之前通常会先求助朋友或家人,多问问“你还好吗?”给他们倾听、支持、陪伴、鼓励。
抑郁症并不遥远,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 ,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高压职业人群是我国抑郁症的重点防治人群。生活中尤其要警惕“微笑抑郁症”——他们并不像看起来那样“乐观”,他们的内心往往遭受着极大痛苦。
抑郁症可以治疗,目前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三种方法,最有效的治疗办法和抑郁症持续的时间都取决于病症的严重程度。
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多了解一些精神疾病方面的知识,从心底里消除对精神病人的恐惧和偏见,发自内心地关心和帮助他们,让他们信任我们,或许能帮助他们认知现实、克服障碍、接受治疗,从而让他们能真正地战胜疾病,重新回归社会。
热门推荐
近日,一条热搜引起了康达君的注意#那个为爱减肥的广东少女走了#这条看起来有点“温情”的句子,让康达君在看到的第一时间以为是少女为了帮助家人或者朋友而减肥,后来因为出了意
1月1日 ,辽宁大连一男子疑因与同事喝酒,醉酒后露宿街头全身被冻僵,两个握拳的手一直维持着同一个姿态,根本动弹不了了,双脚的脚趾头也冻得发青发紫。医生表示,双手双脚很难被保住
湖南康达近期接诊了一位酒精成瘾患者,50多岁,患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每天饭后要喝二两酒,因为长期饮酒还出现过幻觉,考虑到身体状况,家人强烈要求其戒酒,他自己也有意戒酒,但是
酒精依赖又叫使用酒精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俗称“酒瘾”。它是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出现的一种慢性、复杂性大脑疾病,与遗传因素、个性、生长环境、家庭因素、社会压力等等很多因素相关,
抑郁症患者主要表现在心境或精神状态、思维或认知模式、躯体功能以及行为方式四个方面。人们对抑郁症患者存在一个常见的偏见:抑郁症患者是会伤害别人的,因此会疏远这些患者。